KMS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mass 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 |
张瑶; 赵美训; 崔球; 齐家国; 陈鹰; 樊炜; 张永雨; 高坤山; 樊景凤; 汪光义; 严重玲; 卢豪良; 罗亚威; 张子莲; 郑强; 肖伟; 焦念志 | |
2017-03-17 | |
发表期刊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卷号 | 47期号:4页码:438-439 |
产权排序 | 3 |
摘要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 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 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 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 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 细菌、 古菌、 病毒、 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 90%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 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 本文以近海生 态系统碳汇过程、 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 碳汇形成过程 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 了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
文章类型 | Review |
关键词 | 近海碳汇 增汇机制 微型生物 气候变化 |
学科领域 | 微生物 |
WOS标题词 | Science & 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 |
DOI | 10.1360/N072016-00335 |
语种 | 中文 |
WOS研究方向 | Microbiology |
项目资助者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 2013CB95570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 2016YFA06014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1422603、 41676125、 91428308) ; 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编号: GASI-03-01-02-03) |
WOS类目 | Microbiology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qibebt.ac.cn/handle/337004/9841 |
专题 | 海洋碳汇与能源微生物研究组 |
通讯作者 | 张瑶 |
作者单位 | 1.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4.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5.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6.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7.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瑶,赵美训,崔球,等.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4):438-439. |
APA | 张瑶.,赵美训.,崔球.,齐家国.,陈鹰.,...&焦念志.(2017).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7(4),438-439. |
MLA | 张瑶,et al."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7.4(2017):438-43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2710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瑶]的文章 |
[赵美训]的文章 |
[崔球]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瑶]的文章 |
[赵美训]的文章 |
[崔球]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瑶]的文章 |
[赵美训]的文章 |
[崔球]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